前不久,四川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書記鎮長齊上陣,以一段“魔性”的尬舞,讓這個開滿油菜花的小鎮火出了圈,更帶火了萬畝花海。一時間,國內多個地方的基層干部紛紛效仿,加入“尬舞大軍”,推介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
沾泥的皮鞋與笨拙的舞步間,鄉鎮干部與群眾的心理距離在悄然拉近。這場看似尋常的“觸網”實踐,恰如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新時代干群關系從“端坐廟堂”到“扎根泥土”的深刻轉變。這種跨越式的轉變,不僅是工作方法、溝通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多重應用,更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數字時代的生動詮釋。
傳統語境中的干部形象,往往與嚴肅莊重、正襟危坐緊密相連。而今鄉鎮干部在田間起舞,看似“出格”的舉動,卻是打破身份壁壘的勇氣與智慧。當年,焦裕祿在蘭考與群眾同吃同住治“三害”,谷文昌在東山島與軍民共植萬畝木麻黃,本質上都是這種“與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的作風傳承。
互聯網重構了干群對話的時空維度。11.08億網民構成的數字原野上,干部不僅要會說“群眾語言”,更要懂“網絡語法”。有的干部在直播間啃土豆帶貨,笨拙卻真誠的表現讓滯銷農產品變身“網紅爆款”;有的駐村書記翻遍縣志挖掘古村典故,用文化密碼激活鄉村旅游……這些成功案例無不揭示著,觸網不是“裝備競賽”,而是需要帶著“泥土味”的真情實感。
在這場對話變革中,技術手段只是載體,價值內核才是關鍵。面對短視頻平臺的流量狂歡,清醒的干部懂得“熱鬧過后看實效”的道理,那就是線上的“火”需要線下的“實”來承接,屏幕里的點贊必須轉化為心坎里的認同。
新時代的政績觀正在發生深刻嬗變。當網友為干部沾泥的皮鞋點贊時,點贊的不僅是個體形象,更是“把群眾當親人”的本分堅守。就像穿裂口布鞋的焦裕祿與穿運動鞋的鄉鎮書記,跨越半個世紀的時空對話中,不變的是“圍著群眾轉”的價值坐標。這種轉變要求干部既要做會講故事的“代言人”,更要做解決問題的“實干家”。
回望來路,從土改時期的工作隊到脫貧攻堅的駐村第一書記,從大喇叭廣播到短視頻直播,聯系群眾的方法在變,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本質從未改變。新時代的干部不需要完美無缺的“網紅”人設,但必須修煉好“把腳印疊在群眾腳印上”的基本功。當田埂上的舞步能轉化為修路治水的行動,當直播間的“吆喝聲”能兌現為富民增收的“真實績”,這樣的干部,終將在老百姓心目中樹起新時代的豐碑。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