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站在泗縣民利河大橋俯瞰,只見數不清的浮球在河中央排成壯觀陣列,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碧波之上,幾名護河隊員駕著小船往來穿梭,忙著清理水草與雜物,一幅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生動鋪展。
“這片千畝水域里,生長著300多萬只淡水珍珠蚌,它們是天然的‘生物凈水器’。”泗縣水利局副局長吳鵬介紹,作為濾食性生物,淡水珍珠蚌會吞噬水中微藻,吐出過濾后的清水,還能吸收氮、磷等富營養物質,增強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貝殼和珍珠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還能實現吸碳固碳。
“我們養蚌30多年,太清楚水質對于養殖的重要性,保護水質,就是保護自己的收益。”承包這片水面的宿遷華珂農業公司總經理俞永平說。為做好河道養護,該公司已投資20多萬元購置打撈設備,組建的15人護河隊每天清晨7時就開始作業。“從主河道到岔道溝渠,水草、雜物、垃圾都會被徹底清理干凈。你瞧,現在河水更清了,兩岸環境也整潔多了。”一位護河隊員對記者說。
“這片生機盎然的河道,曾因資金短缺陷入治理困境。”吳鵬坦言,當地河流眾多,水域資源豐富,但過去單靠政府投入,難以應對菹草和藻類等水生植物大量生長、垃圾雜物漂浮等問題。
今年年初,在借鑒蘇浙模式的基礎上,泗縣以民利河為試點河道,探索“生態治理+產業開發”的“以河養河”新模式,即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引入市場力量,發展生態養殖,既盤活了閑置水面資源,填補了治河資金缺口,又改善了水環境,還發展了特色產業,帶動了群眾就業,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
今年5月,憑借在江蘇省萬畝水面養殖珍珠的成熟經驗,宿遷華珂農業公司獲得了泗縣民利河約1000畝水面的承包權,開展淡水珍珠蚌養殖。俞永平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在泗縣及周邊地區招聘60多名員工,生態養殖規模擴大以后,還能帶動更多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上海海洋大學與我公司有密切合作,每兩個月就會派專家來指導,近期幫助我們優化了養殖和護河方案,未來養殖河段的水質肯定會越來越好。”俞永平信心十足地說,按照規劃,這片養殖水面三年后產值有望突破3000萬元,“國內外市場對優質珍珠需求很大,我們不愁銷售。”
8月13日和23日,宿州市泗縣生態環境分局對民利河試點養殖河段進行了兩次檢測,結果顯示,水體水質完全符合四類水標準,且較之前有顯著改善,水體透明度也明顯提升。
為確保“養河”不“傷河”,泗縣為養殖公司劃定了“紅線”:必須保證河道、大壩、護坡和堤壩防汛道路完好,不準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筑堤圈圩、植樹建房,不得在大壩上堆放物料,也不準安裝餌料機等投放設備和設置捕魚設施等。同時,按照合同約定,承包方需承擔日常巡河、水面保潔、水草打撈等工作,并定期向相關部門上報水質檢測數據,縣生態環境分局、縣水利局則會不定期開展水質抽查。“我們制定的管理要求,核心就是讓產業開發服務于生態保護。”吳鵬說。
民利河的成功試點,探索出一條“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河道治理新路徑。泗縣水利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縣將認真總結“以河養河”試點經驗,并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在充分評估風險、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并擇機在全縣有序推開。
·編后·
在找準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平衡點的基礎上,引入社會資本,發展生態養殖,既填補了治河資金缺口,又改善了水環境,還發展了特色產業。泗縣創新實施“生態治理+產業開發”的“以河養河”模式,實現了“一水多贏”,為破解河道治理難題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記者 何雪峰)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