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可直接觀看微電影《紅色氣質》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備受人們青睞。新華社微電影《紅色氣質》以故事簡潔、情節(jié)緊湊、時長較短卻又充滿信息量等優(yōu)勢,滿足了受眾快速接收信息的需求。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圖片微電影,反映了新華人兢兢業(yè)業(yè)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新華社對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一份珍貴獻禮。
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意和制作,引領新媒體傳播的時代潮頭
新華社敏銳地覺察到媒體生態(tài)的變化,靈活應用新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在歷史資料基礎之上,創(chuàng)作出了這部制作精良、意義深遠的微電影。而建立在新媒體傳播途徑下的微電影,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特征。新華社緊抓微電影的傳播特性,利用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等新媒體渠道,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擴大了《紅色氣質》的影響力,并在多家媒體的客戶端、網站上,以及微信朋友圈掀起了一股轉發(fā)浪潮,大大增強了傳播的效力及其輿論影響力。可以說,作為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不僅底蘊深厚、功夫了得,這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意和制作,無疑引領了新媒體傳播的時代潮頭。
就《紅色氣質》影片本身而言,這是一部新華社出品的走心之作。“他們有最燦爛的笑,最柔軟的情,還有難以割舍的萬般眷戀”“對于一個人,95年很長;對于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黨,正值青春年華;遠方,有我們和父輩的夢想。”每一張照片,每一句話,都在有意無意地勾動著讀者的心弦,嗟嘆、唏噓、悵惘、激揚。
技術含量讓內容更富質感
從創(chuàng)意和制作手法來看,《紅色氣質》突破了歷史資料照片的二維空間。影片運用三維建模技術,對歷史資料照片進行原場景3D建模,還原了照片中的歷史場景,塑造出了三維影像,以最新的影像技術手段還原歷史場景。這些高科技制作手法以及三維效果的運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掘了歷史資料照片的內涵意義,使空間更富有層次感,影像更加生動,人物更加真實可見,內容更富有質感。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意,精良的制作,以及前沿技術的應用,能讓觀眾體味出新華社制作這部微電影的那份心,也反映了新華人兢兢業(yè)業(yè)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新華社對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一份珍貴獻禮。
一張圖片就是一種家國情懷,一份歷史沉淀
《紅色氣質》以新華社記者,瞿秋白獨女瞿獨伊的故事作為切入口,貫穿全文,從而引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大主題。作品情感濃、說教少,將國家和民族命運與個人命運緊密結合,從個人人生經歷出發(fā),詮釋我黨95年歷程,既貼近又可信,代入感非常強。有點有面,有家有國,這是一部少有的采用新理念、新思維宣傳宏大主題的成功之作。
在層次多變的音樂渲染下,新華社記者陳小波以其女性音色所帶有的獨特的冷靜與柔情,緩緩打開歷史畫卷,帶領受眾去領略一代代共產黨員的感悟以及思考,掀開每一個人心靈深處的那份獨特歷史烙印。富有深意的是,在如此柔情的言語背后,卻是無情的戰(zhàn)火,殘酷的生死分離。這樣的對比,讓人潸然淚下。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3D技術的成熟應用,讓人物和場景“動”起來,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來。緩緩抹去合照中犧牲同志的身影,徒留親人獨自或笑或悲,終使江姐獨子形單影只,直觸人心。讓故去的共產黨人跨越時空,與同志“相聚”,與家人“重逢”,彌補那份無絕期的遺憾,終使焦裕祿與家人有了一張全家福,令人唏噓。這樣的一幕幕,給受眾還原了有血有肉的共產黨員,讓受眾最直觀地領略到共產黨員縱有最燦爛的笑、最柔軟的情和最難割舍的萬般眷戀,也終難比民族大義、舍小家為大國的情懷。
微電影中所有圖片素材均來自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這是目前全世界館藏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照片檔案館之一,沒有如此深厚的積淀,也難以制作出內容如此全面,層次如此豐富的圖片電影:穿越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煙、克服建設時期的重重困難、經受改革時代的風險考驗,貫穿始終的是理想信念的支撐引領,從未改變的是使命責任的歷史擔當。可以說,一張圖片就是一段歷史,一張圖片就是一份情懷。
影片通過現代技術對二維影像再處理和再加工,拓展了歷史照片的廣度和深度,用一幀幀靜態(tài)的照片還原出一個個獨特的年代里共產黨人的風貌,讓歷史場景在影片里活起來,既真實又親切。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圖片微電影,更是一部濃縮百年歷史的走心之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