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設施“建起來”、文化資源“轉起來”、文化食糧“種下去”,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讓基層群眾獲益。
5月20日,來安縣大英鎮居民李祖友午休后,像往常一樣來到鎮綜合文化站,和老棋友擺開棋局,在“楚河漢界”里“廝殺”。在寬敞的文體室里,乒乓球臺前的老球友在切磋球技,一側的幾位老阿姨一起操練柔力球。嶄新的大英鎮綜合文化站建立起來后,鄉親們農閑時都愛到文化站看書、下棋、排練、打球。近年來,伴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家門口盡享“文化大餐”,生活過得更滋潤。
文化設施“建起來”,守住基層陣地
“我們鎮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建有文化站,那時只有三間破舊的小瓦房和一些簡單的樂器,有時候排一場戲,演員還要從自家帶樂器。 ”1948年出生的文化站老站長章思林回憶說,改革開放以后,大英鎮的文化設施建設有了大幅提升。
上世紀80年代,大英鎮率先成立皖東第一家鄉鎮文化中心,先后建起了影劇院、文化樓、燈光球場、小型農民公園,創辦了民營戲劇團、皖東農民歌舞團、科普學校、藝術培訓班,組建了兩支電影隊,還成立了籃球協會、象棋協會、武術協會、戲曲協會等,“當時在全國都產生了一定影響”。進入上世紀90年代,大英鎮文化中心因種種原因,遇到設施老舊、人才流失等困難。
文化民生工程和文化設施是扎根在農村的文化陣地。 2012年,來安縣投入了80多萬元,按照省一級站的標準擴建了綜合文化站,建成后的大英鎮綜合文化站占地2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650多平方米,新設了來安縣圖書館大英分館,新建了8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廳和一座標準塑膠籃球場,并設立了省級非遺秧歌燈陳列室,收藏了各種與秧歌燈有關的圖片、文字資料和戲服、行頭等。
如今,大英鎮綜合文化站正在成為當地農民群眾求知的課堂、求美的場所、求藝的樂園、求富的平臺,這成為近年來我省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努力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縮影。針對村級文化設施不足、資源分散、活動組織難等問題,2013年初,我省文化部門提出從村級入手,建設農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農民文化樂園。目前,全省已建成農民文化樂園1500多個,文化樂園已成為農民群眾開展各類文體活動的重要場所,成為農民群眾建在家門口,用得上、玩得轉、喜歡去的快樂家園。
文化資源“轉起來”,保持鄉村活力
大英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又掛牌“來安縣圖書館大英分館”。翻開一冊冊圖書的扉頁,總能看到“來安縣圖書館藏書”的印章。在圖書館總分館制架構下,來安縣圖書館和縣內農家書屋的藏書實現了定期交流,從而改變了基層圖書館或農家書屋藏書少、利用率低的狀況。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起來”更要“轉起來”,才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縣域公共圖書總分館制,開展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建設,同時加快公共文化服務網上實時監測平臺建設,對博物館免費開放、“送戲進萬村”、文化市場執法等活動進行網上實時監測。
“只有守住文化陣地,才能開展活動;有了常態化活動,才有生命力,群眾才能認可你。自從建起活動室,我們排練節目再也不愁沒有場地了,越來越多的鄉親在農閑時節前來觀看秧歌燈、學唱秧歌燈。 ”章思林說。 1983年,章思林參加全省統考,錄用為鄉鎮文化站干部,在文化站崗位上工作了30多年,目前已成為省級非遺項目秧歌燈的傳承人。
幾十年來,章思林對文化的熱情不減,如今他又是管理非遺陳列室,又是帶領徒弟學唱秧歌燈,這些都是“義務勞動”。 公共文化設施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而管理的關鍵在于落實到人。為將文化民生工程建設落到實處,我省在省市縣逐級簽訂責任書,將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納入干部年度重點工作目標進行考核。去年,省文化廳在全省選擇1500個行政村,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每個試點村招募1名文化協管員(文物保護員),負責管理文化設施、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并給予每人每年1萬元補貼。
文化食糧“種下去”,增強“造血”能力
近年來,隨著一項項文化民生工程穩步推進,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農家書屋”工程為每村建起農民身邊的圖書館,“送戲進萬村”活動為每村每年送上一場高質量的正規演出,“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為每村每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今年,全省18個美術館、123個公共圖書館、121個文化館、1438個綜合文化站全部免費開放。
能否激發農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是檢驗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關鍵,而鄉村文藝骨干在帶動農民參與性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0多年來,章思林先后開辦了20余期培訓班,受訓人員達千余人,組織參加省、市、縣、鄉各級演出300多場。目前,大英鎮有近40人長期跟隨章思林學習秧歌燈,每逢鎮里舉辦文藝調演,章思林和他徒弟們一出場就能博得滿堂喝彩。
“近幾年,鎮綜合文化站先后迎來唐山評劇團、河南豫劇團、沈陽雜技團等多地文化團體交流。我們的演出隊伍兩次參加中國農歌會演出,在各類市、縣舉辦的文藝調演、花燈大賽中,秧歌燈更是頻頻獲獎。 ”章思林臉上露出自豪感。
“輸血”容易,“造血”不易。繁榮鄉村文化,既要將“送”文化制度化、常態化,鼓勵和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流動,又要深“種”文化,搞活民間藝術、培育鄉土能人,增強鄉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讓村民從看客變成主角。自2012年開始,我省成立群眾文化輔導員隊伍,積極開展文藝演出、文化藝術技能輔導、文化展覽展示等形式多樣的文化志愿服務,為廣大農村培養了一大批文藝骨干。目前全省文化輔導員已有1.1萬人,“十三五”末有望達到1.5萬人。
2016年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安徽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近年來,我省不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改革創新,突出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路徑、積累經驗。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公布名單,蚌埠市獲得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滁州市“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新路徑”和黃山市“徽州民俗表演示范工程建設”獲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創建資格。此前,馬鞍山市和安慶市先后被授予首批和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稱號,銅陵市獲得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張理想)
【責任編輯:史洪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