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書名:《醒獅風云錄》
作者:馮壽淼 編著
定價:84.00元
出版時間:2015年9月出版
書號:978-7-01-015193-9
[內容簡介]
該書以紀實文學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現了20世紀上半葉一大批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關頭為救亡圖強所進行的不懈探索和浴血奮斗的歷史畫卷,再現了當年國共兩黨團結抗日、一致對外、共赴國難、氣壯山河的情景,揭示了兩黨的先鋒人物不同的政治信仰、理論基礎、方針路線、軍事謀略、依靠力量以及由此帶來的力量消長和不同結果。全書人物眾多、矛盾沖突激烈、戰爭場面恢弘,文字生動、扣人心弦。閱讀此書,我們將隨著作者散文詩般的描述,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史中的各個風云人物,窺見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走向強盛的歷史轉折。此書讓人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歷史、在輕松的閱讀中獲得精神的享受和成敗的啟迪。
[作者簡介]
馮壽淼,1949年12月生,浙江黃巖人。1968年3月入伍,曾任團新聞干事,武漢軍區《戰斗報》社編輯,第20軍宣傳科科長、宣傳處副處長,師政治部主任,連、營、團、師各級政治主官;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理工大學政治委員,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陸航部政治委員。第十七屆中央紀委委員,少將軍銜。曾發表軍事政治論文百余篇,通訊、散文、詩歌50余篇(首),與人合著孫子兵法研究著作《戰略制勝》《戰略優勢》《戰略藝術》三部,并主編現代軍校創新辦學研究論文集《實踐、探索、結晶》等多卷。
[讀者評論]
解放軍總參謀部一位醫生說:拿到書后,我翻了一下,立即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愛不釋手,幾乎連著讀完。乍看之下,《醒獅風云錄》好象都是歷史書上的內容,但是,本書抓住重大事件,去粗存精,內容連貫,有很強的閱讀性。翻閱本書,有如見久別重逢故人之感。本書不僅可以讀一遍,還可以讀兩遍、三遍,甚至從中間某個章節開始,也能津津有味地往下讀。真是一本好書,是我最近幾年難得有興趣一氣讀完的一本好書。
浙江一位縣委書記的感言:開始拿到《醒獅風云錄》這本書,我只是隨便翻翻的,但翻著翻著就被吸引住了,越往下看越想看,我想要的內容里邊都有記述,就放不下了,所以連續幾個晚上一口氣把它讀完了。可以稱得上上個世紀中國革命史的百科全書。
濟南一位出版社社長的評論:此書從二十八畫生切入,選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對全書起了提綱摯領的作用,讀起來有破竹之感。
江西景德鎮一位管企業文化的同志說:這本書不僅史料翔實豐富,而且編輯嚴謹,我快讀完了,還沒有發現一個錯別字,甚至標點附號也沒有不合適的。
地質部一位老領導說:這本書很有創新,我每年收到的書不少,但真正能讀下去的不多。這本書我不但自己讀了,而且推薦我愛人也讀了,感覺非常好,把這么多歷史事件串在一起,而且很有文采,叫人愛不釋手,這不簡單,所以要祝賀!
上海一位轉業干部給作者的短信里說:我買了人民出版社出的10本《醒獅風云錄》,準備發給在滬的老首長、戰友及公司,謝謝您編了這么好的書!我爸爸80多歲了,讀這本書愛不釋手,已夸獎了好幾次。我也將認真拜讀。
[書摘]
彭德懷令陳賡率第386旅奪回關家垴。戰斗異常激烈,擔任主攻的第772團傷亡很大。
劉伯承打電話請示:“彭總,這樣打下去損失太大,是否暫時撤回,另覓戰機?”此時彭德懷已來到陳旅指揮所,正用望遠鏡觀察敵情。接到劉伯承的電話,便對著話筒喊道:“拿不下關家垴,就撤掉你129師番號!”劉伯承、鄧小平趕到陳旅指揮所。劉見彭德懷離敵前沿僅500米,立即對身邊的參謀說:“叫唐萬成來,把彭總拉下來!”唐萬成是第129師司令部的一個參謀,個大力大,上去一把就將彭德懷拉了下來。
彭德懷訓斥道:“誰叫你這么干的?”
唐說:“劉、鄧首長。”
這時正好一發炮彈飛來,唐萬成乘勢把彭德懷按倒,自己壓在他身上,泥土蓋了他一身。
但彭德懷對陳旅奪回關家垴的決心未變。10月30日,陳賡用挖坑道的辦法,把地道一直挖到敵機槍陣地附近,然后突然發起沖擊,終于拿下關家垴。11月中旬,日軍又分路向太行、太岳軍區部隊發動掃蕩,在兩個軍區軍民的合力打擊下,日軍損失慘重,于12月5日退出根據地。“百團大戰”歷時105天,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斃傷日軍2萬
余人,偽軍8000余人;俘日軍2812人、偽軍18000余人;破壞鐵路500
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繳獲大量槍支彈藥。
但八路軍自己傷亡也達2萬余人,代價巨大。
1941年,中國的抗戰形勢因國際形勢的變化而發生了重大變化。
危亡關頭
(一)在法西斯瘋狂進攻時
1941年6月22日,德國不宣而戰,突然向蘇聯發起了閃電式進攻;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戰,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海空軍基地———珍珠港。蘇、德戰爭爆發當天,一貫“反共”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即聲明:“希特勒侵犯俄國,只是侵犯不列顛的先聲,因此蘇聯的危險也是我們的危險。”與蘇站到了一條戰線。6月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聲明:“美國決定于可能范圍內,全力援助蘇聯。”在中國,毛澤東敏銳地做出反應,在蘇、德戰爭爆發的第2天,他已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個決定,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主張。7月6日,他給在重慶的周恩來發電說:“不管是否是帝國主義國家,凡反法西斯者就是好的,凡助法西斯者就是壞的,以此來分界限。”但英、美對中國抗戰的支援,都是有保留的。他們給中國提供部分戰爭物資,希望中國能把日本拖住,從而避免本國卷入戰火。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后,美國還與日本特使在華盛頓談判,甚至準備拋棄中國利益,與日簽訂協定。蔣介石得悉情況,立即要駐美大使胡適轉告美國政府:如果美國對日的經濟封鎖稍有放松,中國的抗戰就會立見崩潰。
丘吉爾鑒于英國在印度和東南亞的利益,也向羅斯福進言:如果中國崩潰,將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機。宋美齡用英語直接對美廣播:“我覺得美國這樣的一個國家,絕不會因勢乘便,以做便利自己的打算。”這些話,羅斯福不能不考慮。
(二)戰局驟然增碼
但促使羅斯福最終下決心對日宣戰的,不是胡適的傳話,也不是宋美齡的廣播,而是驟然加劇的戰局。第二次長沙會戰則是加速戰局變化的催化劑。
1941年的9月7日,既為報第一次長沙之戰失敗之仇,更為迅速打通南北交通,日軍發起了第二次長沙之戰。此次進攻仍以第一次長沙之戰中吃了虧的第11軍為主力,但加強了坦克、飛機、重炮和工兵部隊,共11萬兵力,以阿南惟幾接替岡村寧次為司令長官,指揮這次復仇之戰。有了第一次長沙勝出的經驗,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采取了防中有攻的作戰方針,在鄂南、湘北、湘陰一線布下重兵,又在瀏陽、長沙、株洲、衡山一線配置了預備隊,共14個軍,另加兩個飛行大隊共30萬人,嚴陣以待。蔣介石對這次戰役成敗看得很重,因為這關系到他在英、美兩國元首心目中的分量。
當日軍憑借強大炮火突破新墻河防線,海軍陸戰隊分乘百余艘軍艦、汽艇由洞庭湖威逼長沙時,薛岳命令3個軍迂回包圍的電文被日軍破譯,計劃未成,情勢危急。薛岳請求蔣介石增援。蔣即于9月20日要求第三、第八、第六戰區全力策應第九戰區,并抽調兩個軍馳援長沙。激烈的戰斗一直持續了近1個月,當日軍第11軍的3個主力師團終于到達長沙外圍時,卻發現自己的后路被切斷,自己正處于中國軍隊的南北夾擊之中。阿南惟幾見此情勢,也只好重演岡村寧次故伎,于10月1日下令撤退。薛岳則在日軍撤退的路上設下埋伏,一路追擊、襲擊。日軍風聲鶴唳,傷亡慘重。10月9日,薛岳勝利收兵。日軍第二次進攻長沙又遭重創,日本朝野一片責難之聲,認為內閣無能。10月16日,近衛內閣倒臺,由東條英機組閣。東條是個戰爭狂人,他一登臺,就發布了一系列使戰爭升級的命令。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并占領了西太平洋美屬所有島嶼。與此同時,日南方軍在馬來半島登陸,攻占了英屬殖民地新加坡。戰火燒向了美、英屬地,美、英兩國相繼對日宣戰;同時,美國宣布對德、意開戰。
(三)倡建軍事同盟
蔣介石于12月8日凌晨4點,接到中宣部副部長董顯光的電話報告,得知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美國終于直接參戰了,不禁喜不自勝。即于當日上午8點,在重慶召開了國民黨中常委特別會議,決定向美國提出倡議:成立中、美、英、蘇、澳等國軍事同盟,并由美國為領導。當天下午,蔣接見了美、英、蘇三國駐華大使,把倡議書交給了三國大使。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這已經是中日戰爭進行了
整整4年半之后。美國總統羅斯福在接電當日即給蔣介石回電,表示贊同。12月11日,斯大林回電說:蘇聯軍力目前正集中在西方,暫時無法對日宣戰。12月12日,丘吉爾回電,贊成蔣的提議。12月16日,羅斯福來電,請蔣在重慶召開一次各國軍事會議,借以交換情報,并考慮在東南亞如何實施最有效的陸海空行動,以擊敗日軍。蔣介石欣然受命,即于23日主持召開中、美、英三國軍事會議,中國方面參加的還有何應欽、宋美齡。
此時,英國為保住印度殖民地,已派兵入緬作戰。所以,在討論聯合作戰方案時,英方代表首先提出要保衛緬甸,并說,中國應保住滇緬公路這條唯一的國外補給線。蔣介石很大度:“中英兩國現在是患難之交,理應互相支援,國際給中國的援助物資,貴國如需借用,不妨與中方接洽。”于是,中、美、英三國達成了相關協定。1942年元旦,26個國家在華盛頓開會,并發表一致抗擊德、意、日侵略的《華盛頓宣言》,約定加盟國應以自己的全部兵力和資源打擊共同之敵。中國外交部長宋子文出席會議并在宣言上簽字。在排列簽字國順序時,羅斯福頗費心思。開始,他想把中國排在美國之后的第2位,因這個倡議畢竟是蔣介石先提出的。后來經反復斟酌,把英國排在第2位、蘇聯排第3位、中國排第4位、其余22國則以英文字母序列簽字。中國因此成為華盛頓宣言中四大領銜簽字國之一。1月3日,在羅斯福的主張下,決定單獨設中國戰區,并任蔣介石為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
羅斯福的這一決策,自有他的考慮。他曾對他的兒子說: “你想想,如果中國屈服,會有多少日本軍隊脫身出來?那些部隊會占領澳大利亞、占領印度,然后長驅直入,直搗中東……”
然后,羅斯福還講了另一層意思,要讓中國在戰后站在美國一邊,抵御蘇聯東侵,所以對中國,現在就應以大國之禮待之!蔣介石對羅斯福的抬舉興奮莫名,他在當日的日記中寫道: “羅斯福特別對子文表示:歡迎中國列為四強之一。此言聞之,但有慚惶而已!” 同時,他在1月份反省錄中還寫道: “再自我允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后,越南、泰國亦劃入本區內,國家聲譽地位,實為有史以來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虛名之害,能不戒懼乎哉。”
此時的毛澤東,則在延安與政治局同志討論巨變后的時局,預言無論歐洲戰場還是東方戰場,都需用二三年的時間,英、美準備好才能決戰,并斷言英、美會集中力量打敗德國,然后再向東打敗日本。日后戰爭的進程,完全證實了他的預言。
(四)撐足面子的第三次長沙會戰
就在蔣介石就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不久,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了勝利。
原來,當蔣介石于1941年12月9日對日宣戰的同時,即令第四戰區進攻廣州日軍,直接策應英軍作戰,而日軍為阻止中國軍隊南下,決定再次發起長沙戰役。在這次會戰中,薛岳吸取了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密碼被破譯的教訓,加強了諜報工作,牢牢掌握了日軍的最新動態,并制訂了號稱“天爐戰法”的作戰計劃。他根據長沙周圍的地形特點,設置縱深伏擊區,誘敵進入作戰區域后,從四面八方構成熔鐵爐一般的強大火力網,將敵聚而殲之。他把作戰方針概括為“后退決戰,爭取主動,爭取優勢,爭取外翼”16個字,并在決戰前揮毫寫下了“世午忠電”,以表誓死作戰的決心:
第三次長沙會戰,關系國家存亡、國際局勢之局。本會戰只有必死決心,必勝信念。為捕捉戰機,殲滅敵人,獲得偉大戰績計,故定下列三事,分電各部遵辦:(1)各集團軍總司令、軍長、師長務確實掌握軍隊,親往前線指揮,俾能適時捕捉戰機,殲滅敵人。(2)職如戰死,即以羅副長官代行職務,按之計劃圍殲敵人;總司令,軍、師、團、營、連長如戰死,即以副主官或次級資深主官代行職務。
(3)各總司令,軍、師、團、營、連長倘有作戰不力,貽誤戰機者,即按革命軍人連坐法議處,決不姑寬。薛岳的字,也如他的性格,剛勁有力。第三次長沙會戰從1941年12月17日開始到1942年1月15日結束,歷時28天。日軍指揮此役的仍是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磯,但此次兵力則只有7萬人,他已經抽不出人來了。
而薛岳則有30萬部隊。他令第10軍守長沙,其余部隊都部署在長沙外圍和日軍南犯的必經途中,以阻擊、側擊、尾擊戰術誘敵進入長沙伏擊圈。阿南惟磯果然中計,他見一路攻擊順利,即令所部向長沙進擊。1942年1月1日,待日軍主力渡過瀏陽河,到達長沙城南時,薛岳令各部從各個方向向長沙逐次推進,縮小包圍圈。待阿南發現自己陷入重圍,下令突圍時,他的后撤道路已被徹底破壞,所有重炮、機械都動彈不得了。此役殲滅日軍3萬余人,阿南慘敗。此次戰役是自珍珠港事件以來,同盟國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而此時,日軍在菲律賓和英屬馬來亞等處則所向披靡,總計有10萬以上的英、美軍隊向日軍投降。
這給蔣介石撐足了面子。他在1942年1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 “此次長沙勝利,實為‘七七’以來最得意之作。”這次戰役令薛岳的老上司陳誠也贊嘆不已。薛岳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獨服陳誠,因為陳誠慧眼識英,在他被白崇禧撤職賦閑兩年后,保薦他重新出山。
但薛岳生性耿直,只能被蔣派在一線使用,始終進入不了中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