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密碼
《我們的荊軻》(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是莫言在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推出的第一本新書。這本新書采取寫意寫實結合的方法,以顛覆的方式,重新解讀了“荊軻刺秦”的故事和那個時代的歷史,這里面的荊軻將不再代表舍生取義的俠義精神,而帶著一舉成名的心態,演繹了一場蠅營狗茍的市儈式的荒誕鬧劇,讓人讀后,捧腹一笑之余不禁反思:“出名真的這么重要嗎?”
該書是莫言的首部劇作集,收錄了《我們的荊軻》、《霸王別姬》、《鍋爐工的妻子》三部劇本。《霸王別姬》同樣是歷史故事新說,作者在書中把刻畫人物的理念運用到極致,向讀者生動地呈現了一個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虞姬。《鍋爐工的妻子》則是一部現實題材的劇本,講述了一個女知青在社會變遷中的多舛命運,是三部劇中唯一還沒有和讀者見面的。
荊軻刺秦的故事見于《史記·刺客列傳》,他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俠義情懷一直被后人敬仰,然而在莫言的筆下,人們從前腦海中豪情萬丈的英雄荊軻變成了貪圖虛名、夢想一舉成名的投機者,他刺秦的動機也有了多元的全新闡釋,“其中之一的推斷是,他只是不遺余力地想出名。”另外,劇中的高漸離、秦舞陽等人,也時時顯露出這樣的心態,“俠客的性命本來就不值錢。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用不值錢的性命,換取最大的名氣”。在這個“我要成名”的社會,即使劇中滿臺沒有一個是壞人,但如此犀利的臺詞也足以叫人脊背一涼。書末荊軻的一句“我們歷史上見”更是把這出歷史劇的現代內核發揮得淋漓盡致。為此,莫言表示:此劇重在“我們”而不是“荊軻”,原封不動地將這個戰國末年的經典故事講一遍,對我來說沒有意義,所以我在創作中要重塑這個人物,使他有更高的人格追求和人性思索。讓歷史照進現實,讓觀眾感受到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荊軻”。
在序言中,莫言寫道:“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寫他人,寫外部世界,這一次是寫自己,寫內心。是一次‘將自己當罪人寫’的實踐,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容易,揭露自己的內心陰暗困難。在這幾部劇本中,我自我批判得徹底嗎?不徹底,我知道。今后必須向徹底的方向努力,對自己下狠手,不僅僅是懺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鏡盯著自己寫。”
聚光燈下的莫言在《我們的荊軻》新書中借助戲劇形式著力進行冷靜的“自我批判”,并直言自己看透了虛名。他說:我經歷了這種過程之后發現,名利皆虛,神馬都是浮云。但是總要有一種東西支撐我們活下去,人都是有缺陷的,你不可能達到完美,但你至少可以追求純粹。我在寫這個劇本時,前幾稿都在追求共性,我希望表達“我們都是荊軻!”改到最后這一稿,我放棄了之前的立場,我只是表達清楚“我就是荊軻”。我的目光也從外部轉向了內心,這也使我的創作從復雜轉向單純。
莫言一直堅持著一個創作理念: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劇只有映照現實才有意義。他決意拆除古人和今人之間的籬笆,于是便在《我們的荊軻》中安插了很多黑色幽默和時尚的臺詞:“沒有親戚當大官,沒有兄弟做大款,沒有哥們是大腕,要想出名難上難,咱只好醉生夢死度華年……”雖然《我們的荊軻》是個悲劇,但因這樣的幽默增加了炫目的喜劇成分,文白雜糅,語言跨度大,充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能力,同時他也希望讀者在劇本中看到自己的另一面,因為他不只鄉土,還很幽默,很后現代。這也是本書最大的亮點。
《我們的荊軻》雖然是一部歷史劇,但作品的內涵與莫言的小說作品一脈相承,天馬行空的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現代感,滲透著對人性毫不留情的批判,更蘊含著對當下社會的深刻反思,讓人深省,給人震撼。(劉昌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