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銅陵市郊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深化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六尺巷工作法”,強化黨建引領創新打造“禮法和悅”治理品牌,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通過融合傳統禮法文化與現代治理理念,構建起“怒氣不積累、糾紛不過夜、隱患不遺留、矛盾不出村”的和諧治理格局。
植根文化沃土,構建“禮法和悅”治理體系。郊區立足“和悅”文化沃土,將“禮、法、和、悅”四要素融入基層治理全流程。以禮為基。汲取傳統文化精髓,將清代彭玉麟倡導的“和顏悅色” 相處之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從歷史積淀中提煉 “待人以禮、處事以和”的行為準則。以法為綱。堅守法治底線,將法律法規貫穿糾紛調解全過程,通過“三公開”機制(公開調查事實、公開法律依據、公開調解方案)確保公平公正,讓群眾在明法知理中化解矛盾。以和為貴。借鑒“六尺巷”謙讓包容精神,延續“和悅洲”的歷史文脈,組建由鄉賢、“五老人員”等社會力量構成的“和悅調解員”隊伍,用鄉音解鄉憂,以鄉情促和解。以悅為旨。通過回訪幫扶鞏固治理成效,建立“三必訪三必問”機制,實現從“案結事了”到“事心雙解”的轉變,讓“和悅”精神在新時代基層治理中煥發新的生機。
聚焦關鍵環節,打造“四維聯動”實施路徑。建強陣地,讓治理有“溫度”。堅持“不掛門牌重實效”原則,整合黨群服務中心、矛盾糾紛調解室等現有場地,注入文化元素打造“無形陣地”,讓群眾愿意來、坐得住、談得攏,從物理空間上降低溝通心理門檻。聚智賦能,讓隊伍有“活力”。突出本土化、專業化導向,建立“理論+實踐”交流模式,邀請法律專家、大通和悅文化學者授課,通過模擬調解、案例研討提升實戰能力,打造一支“懂法律、通人情、接地氣”的調解鐵軍。浸潤引領,讓氛圍有“厚度”。構建“個人—家庭—村社”三級宣傳矩陣,全方位培育崇禮尚法新風尚。個人層面開展“五進”宣傳和“一老一小”文明素養提升行動,樹牢文明理念;家庭層面選樹“最美庭院”等典型,以家風帶民風;村社層面打造“線上+線下”平臺,依托“美麗郊區”專欄推送案例知識,結合“和悅鄰里達人節”“普法日”等活動增強參與感,形成全民共建共治氛圍。規范流程,讓調解有“精度”。創新“八心”調解工作法,形成閉環治理鏈條。以“熱心接訪、耐心傾聽”開啟溝通,用禮儀拉近距離;以“細心查證、公心評理”查清事實,憑公正贏得信任;以“同心調解、誠心協商”促成共識,靠智慧化解分歧;以“貼心回訪、暖心幫扶”鞏固成效,用長效防止反復。
強化保障機制,確保“常態長效”落地生根。健全協同推進機制。按照書記領辦項目要求,建立區、鄉、村三級聯動推進體系,打造統籌協調、分工清晰、協同配合的責任鏈條,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完善示范引領機制。深入挖掘“和悅茶室”“無訟村(社區)”等典型案例,通過現場觀摩會、經驗分享會等形式推廣,以點帶面提升整體效能。開展“和悅精神五進”活動(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進商戶、進企業),讓“崇禮尚法、和諧友愛”理念深入人心。優化資源保障機制。加大對“禮法和悅”項目樣板打造投入,整合黨群服務、綜治、司法等部門資源,建立資源共享清單,實現場地、人員、物資等要素高效調配。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引導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志愿服務等方式助力項目推進,為“禮法和悅”的長效運行提供堅實的資源支撐。(劉美瑤)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