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縣立足豐富厚重的紅色資源稟賦,打造“行走的思政課”,通過建強紅色課堂、匯聚師資力量、創新課程載體,將紅色教育融入實景、融入實踐、融入人心,有效提升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串珠成鏈,打造立體化紅色課堂矩陣。開發紅色主題“研學線”。系統梳理縣域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紀念設施等紅色點位,開發以“傳承紅色基因駛向‘兩源兩地’”為主題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打造“致敬新時代——爺爺奶奶帶我重走紅軍路研學旅行”“重溫紅色記憶追尋紅色足跡”研學線路,推動教育與紅色文旅深度結合,滿足研學旅游多樣化需求。織密基層教學“覆蓋網”。以紅色革命精神、傳統特色研學實踐、美麗鄉村文化研學等為支點,高標準打造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個、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17個、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15個。依托安徽金寨干部學院、鄉鎮黨校,串聯各鄉鎮紅色資源點與發展先進、交通便利的示范村,打造多個特色鮮明的本土參觀踐學點,推動紅色教育資源下沉基層、普惠共享。拓展實訓基地“融合度”。依托省級干部實訓基地平臺優勢,科學規劃紅色精神傳承、鄉村產業發展、綠色振興發展等特色實踐教學路線,深化“理論+實踐”融合教學模式,在實地觀摩與技能實訓中提升干部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多元聚力,鍛造專業化紅色師資隊伍。組建核心宣講“智囊團”。組建由縣級領導、黨校講師、先進模范、技能專家等組成的宣講隊伍,圍繞黨的理論教育、黨性教育、案例教學、網絡教學四大類別定制高標準示范課程,持續精準輸送至基層黨組織。激發頭雁領學“內生力”。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書記“頭雁”效應,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庭院訪談”等載體,緊密結合本領域、本單位、本鄉村實際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將書本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群眾白話,讓黨員干部群眾愿意聽、聽得懂。用好血脈傳承“活教材”。深入挖掘本地紅色基因,組建紅軍后代、烈士親屬特色宣講團,以親歷者后代的視角和飽含深情的講述,還原金寨革命年代的真實故事,引導黨員干部在感悟中自覺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優良作風。
守正創新,開發沉浸式紅色精品課程。搭建數字學習“云平臺”。建成“金寨縣黨員教育培訓資源信息平臺”,制作發布黨的建設、典型經驗、紅色教育、實用技術、政治理論、專業知識等六大類優質教學視頻,滿足黨員干部常態化、個性化學習需求。打造藝術黨課“新課堂”。創新推出“藝術黨課”,將洪學智、皮定均等金寨籍開國將軍和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通過朗誦、話劇、黃梅戲、歌伴舞、四重唱等藝術形式生動呈現,在藝術感染和情感共鳴中弘揚大別山精神,實現紅色文化潤物無聲。創設沉浸體驗“實景課”。深度結合金寨紅色革命文化,在湯家匯鎮建成“十萬劇場”,常態化演出大型紅色主題沉浸式戲劇《立夏》及黨建VR劇目《星火相傳》,運用科技手段營造身臨其境的革命場景,讓黨員干部群眾在強烈代入感中接受深刻思想洗禮和黨性錘煉。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