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宣城市宣州區直面農村黨員教育管理中“培訓難集中、參與不積極、作用不明顯”的現實問題,以“形式創新、分類管理、學用結合”為抓手,構建靶向精準、運轉高效的農村黨員教育管理體系,推動黨員隊伍從“有形覆蓋”向“有效作為”轉變,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組織活力。
以“活”破“散”,打造精準化教育體系,破解“培訓難開展”問題。針對農村黨員分布散、時間碎的特點,創新“菜單式+場景化”教育模式,讓培訓從“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切實提升教育吸引力和實效性。“固定菜單”筑牢思想根基。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核心任務,將黨的創新理論教育、黨性教育納入必修內容。通過“專家現場授課+線上視頻教學”雙軌模式,分層分類開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培訓,今年以來已組織培訓200余次,覆蓋農村黨員1.8萬余人次,推動理論學習入腦入心。“紅色菜單”厚植信仰底色。深挖蔣山新四軍二支隊司令部舊址、宣城市烈士陵園等本土紅色資源,將多處紅色陣地設為現場教學點,結合“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打造“沉浸式”紅色教育場景。通過藝術布景還原革命歷史、多媒體技術講述紅色故事,組織黨員重走抗戰路、重溫入黨誓詞,在實景體驗中傳承革命精神,去年以來累計開展紅色教育活動150余場,覆蓋黨員1.2萬人次。“定制菜單”提升實踐能力。圍繞鄉村振興需求,將農技指導、職業技能培訓納入黨員教育重點,依托遠教站點和遠教文化廣場,邀請農業農村局專家、本土“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組建講師團,開展稻蝦混養、河蟹生態養殖、農產品電商等實用技術培訓。近年來累計開展技能培訓50余次,參訓黨員1.5萬余人次。
以“精”破“粗”,構建分類化管理機制,破解“參與不積極”問題。根據農村黨員職業、年齡等差異,推行“四式聯動”管理法,變“一刀切”為“個性化”,讓每名黨員都有“責任田”、能當“主角”。“踐諾式”管理促在職黨員擔責。對村(社區)在職黨員實行“一諾雙述雙評”機制,年初結合村級年度目標和崗位職責,明確工作任務清單并公開承諾,年底通過述職述廉、民主評議檢驗履職成效。今年以來,全區農村在職黨員累計承諾辦實事事項1000余件,有效推動村級事務落地見效。“網格式”管理讓無職黨員發光。以農村“多網合一”改革為契機,構建“4+N”網格管理體系,按“科學設崗、自愿領崗、公示明崗、定期評崗”原則,為無職黨員設置政策宣傳、糾紛調解、生態保護等崗位,吸納無職黨員擔任網格員、信息員。貍橋鎮無職黨員通過網格收集群眾訴求80余條,協調解決農田灌溉、道路維修等問題60余個,實現“無職有崗、無責有為”。“風箏式”管理牽住流動黨員。定期開展流動黨員“拉網式”排查,建立“一人一冊”信息臺賬,做到基本情況、流動去向、聯系方式等“五個清”,同步開展“黨員找組織、組織找黨員”雙向排查。建立流動黨員包保聯絡機制,由村“兩委”干部定期推送學習資料、通報村級動態,今年來累計聯系流動黨員1000余人次,確保黨員“離家不離黨、流動不流失”。“關愛式”管理暖困難黨員心。對生活困難、體弱病殘黨員建立“一對一”“多幫一”結對幫扶機制,發放幫扶物資。組建“五老調解員”隊伍,吸納退休老黨員參與政策宣講、糾紛化解,溪口鎮老黨員通過“涼亭調解會”化解鄰里矛盾40余起,讓老年黨員“老有所為、退休不褪本色”。
以“實”破“虛”,搭建常態化實踐平臺,破解“作用不明顯”問題。堅持“學用結合、以干驗學”,把黨員教育成效轉化為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實績,讓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看得見、摸得著。建強陣地織密服務網絡。以黨群需求為導向,按照“一站多用、開放共享”原則,打造67個“八有八建”標準黨群服務驛站,整合社會組織、志愿服務隊伍力量,為群眾提供政策咨詢、文化活動、便民代辦等服務。向陽鎮黨群驛站通過“黨員輪值”制度,日均接待群眾30余人次,成為“家門口的服務站”。精準服務解決急難愁盼。推行“群眾下單、組織派單、黨員接單”服務模式,組建“紅袖章”“門鈴行動”等黨員志愿服務隊,開展政策宣講、困難幫扶、事務代辦等服務。正向激勵樹牢實干導向。以結果為導向,堅持約束與激勵并重,用好考評“指揮棒”,嚴格執行黨員量化積分、紅黃榜、告誡治等制度,對黨員參加集中學習、履行崗位任務、先鋒示范引領等各項表現進行跟蹤管理,形成黨員量化積分臺賬,村級黨組織半年梳理一次黨員得分情況,形成評定結果,對于考評結果優秀的黨員,優先作為上級評先樹優推薦對象,特別優秀的作為后備力量培養,形成“干得好有榮譽、有奔頭”的鮮明導向。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