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韓賀彬 通訊員 張曉玉)安徽霍山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這里山清水秀,自然風景優美。但隨著2015年該縣縣委原書記陳俊和多名科局長相繼落馬,該縣的干部隊伍人心惶惶,精神低迷。如何盡快轉變暮氣沉沉的面貌,穩定思想、轉變作風,走出“陣痛期”?霍山縣委從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破題,打了一場重構政治生態的攻堅戰。
該縣搭建起了縣委掛帥,市紀委指導、縣紀委領銜的戰斗指揮部,出臺貫徹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專項行動實施辦法,聯系干部隊伍實際,綜合運用四種形態“對癥下藥”,“精準治療”。
為查準問題,該縣對干部隊伍來了一次“病情”大起底,按照新修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的“六大紀律”,采取領導班子及成員自查、接受群眾舉報、反腐敗工作協調小組線索互相移送等多種渠道,深入查找涉及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懶政怠政等問題,共查擺問題線索206條。針對查找出來的問題,縣紀委提出了“四個轉變”的工作要求,即:紀委的工作目標要從“盯違法”向“盯違紀”轉變,工作重點要從“懲處極少數”向“管住大多數”轉變,工作手段要從“抓大放小”向“抓早抓小”轉變,處理方式要從“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到協助黨委抓紀律、管紀律、維護紀律、執行紀律上。如縣委對全縣三級干部會議遲到的3名正科級領導干部進行了點名道姓通報;大化坪鎮對開會玩手機的2名同志扣除當月的效能建設獎金。并組織力量集中會診,按照“治未病”、“正歪樹”、“治病樹”、“拔爛樹”四種類型對癥下藥,該“咬耳”的狠狠地咬,該嚴懲的快速出擊,確保每一個問題都處置到位,觸動到心。
專項行動開展3個月來,共有760多名干部開展了深刻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縣鄉紀委對260多名犯了“小毛病”的科級、股級和村干部進行了誡勉談話;立案審查77件,其中給予黨紀輕處分46人,黨紀重處分、調整職務7人,被開除黨籍、移送司法機關6人,正在紀律審查18人。“我已有30多年黨齡。一想到我手中掌握的這筆錢,我覺都睡不好。分又不敢分,用又不敢用,在這次專項行動期間我們主動上繳以后,心里踏實多了。”一名老村支部書記主動向鎮紀委上繳了該村截留的42000元危房改造和庫區移民資金后,如釋重負。
不僅治急癥,還要除病根。該縣對專項行動中查找出來的問題,逐一分析解剖,先后研究出臺《霍山縣在職黨員“雙聯雙管”、“承諾踐諾”工作制度》、《霍山縣黨員干部廉政談話實施辦法》、《霍山縣國家公職人員“為政不為”行為問責暫行規定》、《霍山縣鄉鎮紀(工)委、縣直派駐紀檢組履職情況考核辦法》等32項制度,扎緊制度的籠子,把紀律和規矩豎起來,讓全縣黨員干部做到心中有戒。為了重振士氣,該縣新任縣委書記梁國金在全縣大會上給縣里干部鼓勁:“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和審視過去,改變陋習,樹立用作品說話,靠實績用人的鮮明導向。”
今年2月,霍山縣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政干部、企業黨員、農村黨員等社會各界發放專項行動問卷調查600份,其中98.1%的人知曉了解“四種形態”專項行動并表示支持,92.4%的認可專項行動的效果,75.1%的人對實現政治生態的轉變有信心。
“短短三個月時間,我們查辦的案件數量是前5年的總和,198名黨員主動來向組織說清問題。踐行‘四種形態’真是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霍山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楊春輝深有感觸地說:“戰斗才剛剛開始。我們將繼續探索運用‘四種形態’的方式,防病于未萌、治病于初起,盯緊關鍵少數,管住絕大多數,重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責任編輯:(實習生)李曉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