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員發揮應有作用,黨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斗力。”“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就是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安徽、云南兩地的基層黨組織以黨建帶扶貧、以扶貧促黨建。干部腳底有泥,群眾心里有底,“兩學一做”正成為“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董緒倫是安徽省金寨縣槐樹灣鄉楊橋村的貧困戶,由于85歲的老母親癱瘓在床,妻子又患上乳腺癌,一家人一直是村里的重點扶貧對象。去年,在村黨總支書記詹治干的協調下,董緒倫承包了一口山塘,準備養魚。
董緒倫沒有養魚的經驗,村里不但給他請來了技術人員做指導,還免除了三年的承包費。但讓大伙都沒想到的是,這塊魚塘卻成了董緒倫的一個心病。原來,由于魚塘拋荒了幾年,沉積的淤泥和雜草太多,不但庫容不夠,而且一發水,魚苗就會順水跑掉。要解決這些問題,至少需要花費兩萬多塊錢,董緒倫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
像董緒倫這樣的貧困戶,在金寨縣有8.3萬人。金寨縣要求以“精準扶貧”的成果檢驗“兩學一做”的成效。通過建檔立卡回頭看等措施,杜絕政策“走在路上”現象,切實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詹治干覺得老董遇到困難,是自己對他的幫扶不到位,在村兩委會上做了自我檢討。
前兩天,詹治干幫董緒倫提交了申請,爭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專項資金來修繕山塘。扶貧工作干得好與壞,黨員干部合格與否,都得百姓說了算。這讓群眾有了底氣,干部受到監督,“精準扶貧”更見精準。
在“精準扶貧”上發力的還有云南臨滄市南美鄉的黨員干部們。南美鄉地處山區,田地都是依山開挖出來的,一個臺階一小塊,耕種品種單一、產量低。為了改變這一局面,鄉里想啟動“小田改大田”工程。沒想到,機械剛開到田邊,就被村民攔下了。眼看現場陷入僵局,鄉黨委書記梅建軍馬上出面解釋。
梅建軍帶領村干部現場對土地進行測量。先前羅友華說的自家要被占5分地是估算出來的,這次測量后,確認被占不足3分地。損失沒有預想的多,好處卻是明擺著的,這筆賬一算,羅友華很快轉過彎兒來。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南美鄉把黨員分成35個學習小組,對貧困戶實施掛鉤幫扶。
通過黨建、扶貧“雙促進”,南美鄉的脫貧步伐越走越快,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現在的5084元。借鑒南美鄉的做法,臨滄市先后派出39400多名干部集中掛鉤幫扶貧困村,與71300多戶貧困戶“結對認親”。
帶著問題學,針對問題改,安徽金寨和云南臨滄以“精準扶貧”的成果檢驗“兩學一做”效果,實現黨建、扶貧兩手抓、雙促進。各地的脫貧攻堅情況千差萬別,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如何突出問題導向、做出實效,是對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要找準窮根,拿出實策,用具體行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做到以學促做,這樣,基層黨組織才能成為脫貧一線的核心力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