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做好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工作的核心和關鍵。淮北市烈山區通過在全區范圍內創新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位的“黨群微家”村民自治工作體系,并不斷深化其功能內涵,使之成為服務群眾的重要窗口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的綜合陣地。
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建立361個“黨群微家”,“黨群微家”內設“一會一組”,即: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建立一個理事會,具備條件時調整設置建立一個黨組織(黨支部或黨小組),選址村民集中居住區中心位置,落戶政治堅定、威望較高、人緣較好、自愿服務的和諧家庭。建立村民理事會,理事會成員包括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婦女代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代表、“鄉賢”代表等,一般5-7人,設理事長一名,理事若干。理事會成員任期與村(居)民委員會相同,可連選連用,理事會成員根據本人自愿、群眾認可原則,由本組或本自然村村民通過民主推選產生。建立鎮主導、村帶頭、戶協調三級聯動管理模式,按照便于管理原則,調整設置黨組織確定“黨群微家”基本組織構架。明確理事長和黨組織負責人的“家長”職責,由鎮、村(社區)按照實際需要統一“七個一標準”配備基礎設施。
烈山區“黨群微家”的功能拓展深化,其綜合功效不斷發揮,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
聚焦產業振興,切實打造新時代村級經濟發展黨建鏈接。一是做大農業平臺。依托“黨群微家”,引導農戶將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有序流轉,目前已流轉土地面積達12.5萬畝,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30余家,建成2萬余畝全國軟籽石榴種植基地,萬畝綠色蘋果種植基地,4000余畝的無公害靈棗種植基地。該區古饒鎮谷山村通過“黨群微家”議事,采取村民入社“抱團取暖”,確立“大田托管”集中力量辦大事經營機制,推行成方連片規模化作業,建設了500畝的蘆筍種植基地,平均每畝收入達5000元,實現“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共建共管共享。二是做強電商平臺。村民理事會和對應黨組織成員組織轄區黨員群眾成立農產品、農資等“黨建+電商”微載體。宋疃鎮和村通過黨群微家“家庭會議”整合全村蘋果網絡銷售資源,成立和村蘋果網銷協會,蘋果銷售量和收入大幅提高,年訂單量接近5萬單,銷售蘋果超過800萬斤,實現年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三是做活創業平臺。組織“黨群微家”講座,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吸引鼓勵廣大黨員群眾本地創業、返鄉創業、招商創業、創新創業。依托“黨群微家”議事平臺解決土地流轉、優勢農產品布局等問題,發展大北農、正邦、木蘭牧業、盛景農業等龍頭項目,實現14.6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集中連片種植,先后做響塔山石榴、和村蘋果、秦樓雪桃、趙集黃梨等皖北知名品牌,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提升。
聚焦文化振興,切實打造新時代農民精神風貌特色品牌。一是發展農村群眾性文化。組織評選“最美家庭”,推薦“最佳鄉賢”,引導廣大村民“做文明有禮烈山人”。開展送戲下鄉、農村廣場舞比賽等活動,累計送戲36場次,受益群眾27000余人。送電影下鄉288場,觀眾達19800余人。舉辦農民體育健身活動50次,參與群眾9600余人。二是建設農村新風尚文化。組織開展“十佳新鄉賢”、“好媳婦好公婆好鄰居”等道德先進典型創建活動,在全區50個村居建立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協會、紅白理事會,5000多名黨員干部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帶頭營造精神文明新氛圍。三是推進農村服務隊文化。烈山鎮榴園社區“黨群微家”經黨群共同商議,在村部建立“四眼井”便民服務室,投資10萬余元,購買彌霧機、水管、套筒、輪椅、擔架等工具,捐贈家中閑置的錘子、扳手、螺絲刀等日常用品,供全村村民免費借用。
聚焦生態振興,切實打造新時代生態山水田園美麗鄉村。一是開展環境治理。“黨群微家”堅持因地制宜、包組包片、進村入戶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榴園、蔣疃等村實施穿衣戴帽工程,在馬廠、宋疃等村建設居民集中區,在趙集、秦樓等村發展生態農業,在全區范圍內掀起全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熱潮,清理生活垃圾3360多噸、建筑垃圾9600噸、秸稈9630噸、雜物7360噸,投入100多萬元,改造廁所578座。二是助力秸稈禁燒。將秸稈綜合利用面積具體落實到每戶、每田塊。針對小麥發生倒伏,收割機難以收割的情況,“黨群微家”組建“黨員搶收服務隊”精準幫助殘疾困難黨員群眾、現役軍人家屬、五保戶、特困戶以及缺少勞動力的家庭等搶收小麥,確保顆粒歸倉。重點在秸稈回收利用上做文章,大力推廣打捆、機械粉碎等各類秸稈還田技術模式,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目標順利實現。三是發展生態旅游。投入資金100多萬元推進四季榴園4A級景區提升,新建榴園高檔民宿和四眼井紀念館,不斷推進石榴特色小鎮、趙瓦房畫家村、塔山二期精品民宿等重點項目建設,同步完善旅游交通、標識標牌、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提升旅游示范區品位。
聚焦人才振興,切實打造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致富隊伍。一是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建立“黨群微家”實訓基地和田間學校,實施“農村實用人才素質提升計劃”和“農村實用人才結對幫帶培養項目”。組織開展專業培訓32期,參加培訓3325人次。二是扶持專業協會人才。扶持塔山石榴種植合作社、和村蘋果種植合作社、黃營靈棗種植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社,把農村實用人才凝聚起來,真正形成人才智力優勢,為發展區域性農村經濟提供堅強有實力的人才支撐。三是助推農村人才成長。培養鍛煉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全面配齊村級后備干部100名,其中黨員54名,50名黨員作為黨務專干進入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實現每村2名后備干部,每村1名黨務專干。由鎮村兩級培養、管理、使用、考核,全程參與村級工作。在待遇保障方面,由區財政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的標準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
聚焦組織振興,切實打造新時代密切黨群關系橋梁紐帶。一是發展壯大基層組織。堅持哪里有理事會哪里就有黨組織的原則,根據黨員數量及實際需要,科學合理調整設置黨組織。同時加強在青壯年農民中培養積極分子,做好黨員發展工作;通過專門培訓、聘請志愿者等方式,保證黨組織中至少有1名懂法律的黨員。實行黨組織負責人與村民理事會理事長互相兼職,優秀黨員通過民主推選程序成為村民理事會成員。目前已實現黨組織全覆蓋。二是打造基層標準黨建。實施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帶引領工程,“黨群微家”從最基層的細胞抓起,推進“黨小組標準化建設”工作。建立以105個自然莊為基礎網點的數據庫,成立黨小組122個,已建成活動場所33個。推進黨員志愿者“小班化”管理,在黨小組中成立果園、農機、家電、醫療等多支“服務小分隊”。三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針對關系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定期組織黨員、群眾代表“來家”議事。2018年春節期間,組織返鄉務工人員參觀烈山區重大項目和現代化企業,開展關于返鄉務工和家鄉發展的專題討論,建立“微家民智簿”,收集意見建議100余條。截至目前,全區“黨群微家”共召開會議260余次,組織政治理論、方針政策學習100余次;由村民代表針對村內重點工作、財務開支等提出意見和建議,并當場進行解答和討論,收集意見400余條,經討論決議50余條;根據村民反映集中或存在矛盾糾紛的問題設立專項議題,解決重大事項20余件。
(作者單位:淮北市烈山區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史洪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