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六安市結合本地實際,依托優勢資源,持續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提升工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綜合實力逐年攀升。截至目前,全市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6萬元,其中年收入5萬元以上村1020個,占比56.1%,10萬元以上367個,占比20.2%。
強化政策扶持,開啟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引擎”。六安市處于大別山革命老區,村級集體經濟起步遲、底子薄,在發展起步的初始階段,始終注重政策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不斷完善政策體系,通過財政獎補、土地預留、稅收返還等多種措施推動新突破。市財政從201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安排400萬元獎補資金,重點獎勵一批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每縣區每年安排不少于500萬元專項資金,對興辦合作社、發展農業企業等能夠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的項目,以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進行補助。在依法征收農村集體土地時,按照實際征收村集體土地面積的5%—10%,預留國有建設用地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利用“空心村”整治、舊村改造騰出的土地,通過土地復墾和綜合開發利用,增加集體收入。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對興辦的涉農經濟實體取得的收益主要用于農村公益事業和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的,以及對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經濟實體的依法進行稅費減免。引導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自身優勢招商引資,落戶企業所實現稅收的地方留成部分原則上全部返還到村,有力的解決了資金難題。
統籌各類資源,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既要靠政府大力推動、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更要靠村級組織的創新創造。多年來,六安市堅持以村級組織為主體,鼓勵村級依托自身優勢多業并舉、多產并進。市委組織部在總結提升基礎上,編撰印發《六安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典型案例選編》,提出推進土地規模經營、規范集體資源利用、盤活存量集體資產、興辦村級經濟實體、領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招商引資、發展休閑文化旅游產業等7種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路子供基層參考。牽頭組織發改、財政、農林水等部門,將項目資金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對興建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財政支農資金優先予以立項補助和獎勵。將部分上級部門投資興建的基礎設施,交給村集體管理維護,獲取一定收益。深化結對共建工作,自2016年起,把幫助共建村發展集體經濟作為市直單位結對共建工作的重要內容。結合脫貧攻堅“單位包村”任務,將貧困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作為考核選派工作考核指標之一。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市農委、市國土局、市旅游委等與集體經濟發展關聯性強的單位各聯系幫扶5—10個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
嚴格考核獎懲,培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考核獎懲是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揮棒,只有通過建立科學的考核獎懲機制,堅持嚴管厚愛相結合,才能調動各級書記抓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切實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責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嚴格明確抓落實責任,明確鄉鎮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村黨組織書記為直接責任人的抓落實責任體系。切實增加考核比重,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各級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基層黨組織建設“三級聯創”考評、村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特別是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大力激勵先進典型,實行縣區委組織部直接管理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制度,72名村書記因發展村集體經濟成效明顯,被縣區委組織部直接管理,比照當地副鄉鎮長工資水平確定報酬。嚴格責任追究,對村級集體長期處于后進狀態的,問責鄉鎮黨委,組織調整村黨組織書記。近年來,共問責6個鄉鎮黨委,約談6名鄉鎮黨委書記。
完善長效機制,構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常態”。村級集體經濟必須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惠及群眾落腳點,不斷完善監管等長效機制,才能助推集體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建立健全財經管理機制,全市各鄉鎮嚴格執行財經管理制度,對村集體經濟實行“三資代理”,要求鄉鎮黨委、政府統一組織對所轄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理登記,嚴格審批程序和權限,確保管理規范、賬目清楚、資產安全。嚴格落實村級公開制度,實行農村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開展集體經濟項目審計,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對財務收支活動實行民主監督和管理,推進村級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嚴格項目把關制度,要求招商引資項目統一進園區,鼓勵發展資源、資產型和服務型企業,避免低層次、高耗能、高污染、過剩產能的項目引進到村。積極探索共享制度,各縣區和部分鄉鎮,出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激勵辦法,規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的村,提取部分資金作為村級公益事業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按照每年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部分的一定比例,獎勵村干部。引導和鼓勵群眾以土地、資金等方式入股,年終分紅的形式積極參與,真正讓集體經濟收益惠及群眾、惠及民生。
(作者為六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責任編輯:史洪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