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到2020年全面實現“人脫貧、村出列、縣摘帽”,要重視非重點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近日,記者深入桐城市黃甲鎮貧困村調查發現,摸準“窮根”,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發展特色種植業,可以走出一條適宜山區情況的脫貧路。
做強主導產業,提升“扶貧茶”效益
——培訓種植技能,實現就地增收
從桐城市區往西20里,進入黃甲鎮。桐城市扶貧辦主任魏國勝說:“該鎮是純山區鄉鎮,貧困發生率高。全鎮總人口1.4萬人,2014年建檔立卡時,貧困人口就有9272人。 ”
只有找到“窮根”,才能精準施策。黃甲鎮經過梳理,發現主要致貧原因占比分別為:因病23%,因殘5%,因學14%,缺土地12%,缺少技術9%,缺勞動力7%,缺少資金3%,交通條件落后6%,自身發展力不足16%,其他原因5%。對此,鎮黨委書記王凱紅說:“除了因病致貧外,主要是產業扶貧不足,只有通過規?;洜I,提高貧困戶的種養技能,才能為貧困戶實現穩增收。 ”
楊頭村是“桐城小花”的核心產區,也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村,此茶被當地人寄望為“脫貧茶”。王凱紅認為,以前大多分散種植,種植技術陳舊,品質不高,品牌不強,銷售渠道窄,經濟效益不高。
貧困戶王期余住在海拔900米的山上,妻子患病,女兒在外讀大學。王期余說:“茶葉專家到村里手把手進行培訓,我家的茶葉質量和收入逐步提高。今年賣茶純收入有1.7萬元,對年底脫貧充滿期待。 ”
5月18日午后,村民許成道正在晾曬烘茶的木炭。他拽著記者到家里觀看新買的制茶機,老漢高興地說:“我去年剛脫貧,今年茶葉純收入有8萬元,光雇人采茶一項就花了2萬元工錢。 ”
做強“桐城小花”這個主導扶貧產業,儼然成為當地人的共識。楊頭村第一書記胡黨生介紹,從田間管理到制作流程,都有茶葉專家為貧困戶授課,現在農戶不愿使用農藥、化肥,更愿用有機肥、人工鋤草,茶葉收入提高了30%左右,人均茶葉收入達到3000元。為解決勞動力不足,以及茶葉加工、銷售的難題,村里成立了茶葉合作社。“在采茶季之前,就聯系好了外地采茶人員,幫助缺少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采摘。統一收購、加工和銷售,解決了190個農戶賣茶難的問題。 ”楊頭村有機茶合作社社長王忠平說。
拓寬脫貧路徑,發展特色種植業
——打造一村多品,擴大收入范圍
“農戶家家都種‘桐城小花’,也會出現經營品種單一的問題。”石窯村第一書記王鶴說,“村里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經濟能人,拓寬了脫貧渠道。 ”
村民金少清在浙江務工多年,積攢了一定的資金。他響應政府號召,返鄉后流轉村里280畝林地,發展安吉白茶。“家鄉的土壤和氣候也適宜種植白茶,這里的種植成本比浙江要低得多,市場競爭力大。 ”
村民齊龍江在白茶基地做管理,現在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資。他告訴記者,家里還有林地收入,年收入可觀,去年已經光榮脫貧。
黃甲鎮針對各村實際,在發展茶葉產業同時,打造“一村多品”。楊頭村村民桂祖芳,家里茶園少,2個孩子同時上大學,經濟壓力大,2014年建檔立卡時被評為貧困戶。去年靠種植石斛純收入2萬元,當年就實現了脫貧。他告訴記者:“以前在山里挖了少量的石斛種植,但是沒有什么經濟效益。駐村工作隊經過走訪,幫我制定了石斛脫貧的計劃。 ”
讓桂祖芳喜出望外的是,駐村工作隊特意帶他到霍山縣學習石斛種植技術,又無償給他購置了一批石斛苗。 “現在家里有3分地石斛,今年估計能夠賣到5萬元。 ”
當前,我省正在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提出到2018年,每個貧困村至少發展1項特色種養業,使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能從事1項特色種養業。石窯村將自然劣勢化為發展優勢,重點發展高山蔬菜,由于生長周期推遲,生菜、豇豆等反季蔬菜為貧困戶闖出了一條增收的新路。王鶴說:“高山蔬菜種植規模達到100余畝,主要銷往桐城等周邊城市,村民戶均增收近500元。 ” “全鎮已形成了一批特色種植業的扶貧格局,實現了不同季節都有增收項目。比如,在楊頭村發展優質有機茶,三新村發展食用菌、中藥材,在石窯村發展白茶和高山蔬菜等。 ”王凱紅說。
就地取材,壯大集體經濟
——村集體領辦經營實體,用好集體山場水面、房屋資源
按照脫貧攻堅部署,貧困村出列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年集體收入達到5萬元。山區貧困村要想摘帽,腳踏實地“靠山吃山”是一條捷徑。
為了幫助貧困村增加集體收入,黃甲鎮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都建了村集體茶廠,有效解決了貧困村村集體收入薄弱甚至為零的老大難問題。近日,楊頭村有機茶合作社回收部分農戶滯銷的干茶,進行統一包裝后對外銷售。王忠平說:“合作社承包了村里的茶廠,作為管理方每年要給村集體4萬元承包費。 ”
貧困村辦茶廠的錢從哪里來?王凱紅介紹,楊頭村茶廠由桐城城投公司出資180萬元建設,村里用茶廠的承包費,歸還城投的部分建設資金。
黃甲鎮鼓勵村集體領辦經營實體,用好集體山場水面、房屋資源,從事特色種養加產業,獲取租金或合股經營受益。“從2014年以來,村集體收入增幅顯著。正在發展30畝村集體茶園,建成后將為村集體年均再增加10萬元左右。 ”胡黨生說。
去年,石窯村靠出租兩間門面房和集體茶廠,一年有3萬多元的集體收入。但是,當年為建設一條2.2公里的水泥路,尚欠有60余萬元的債務。王鶴介紹,村里經過論證,用多方籌措的10萬元資金,就地取材建一座菜籽油加工廠,運營后村集體收入可以達到5萬元以上。桐城市現有26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為增加村集體收入,擬在每個宜茶山區村,3年內建設集體茶園100畝以上,其他村培育特色主導產業一個,或建立光伏電站一座。每個村均設立村級電商服務站,推介當地農產品銷售。市扶貧辦主任魏國勝介紹,通過2016、2017兩年時間的努力,到2017年底2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18、2019年對極少數返貧人口進行脫貧鞏固,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夏海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