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在向大學生義務傳授核雕技藝。 (吳杰供圖)
拇指尖大小的一顆橄欖核,卻被雕刻成了栩栩如生的彌勒佛、羅漢像,把玩在指尖,令人愛不釋手。
今年剛30歲的六安市舒城縣曉天鎮青年吳杰,用手中一柄刻刀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吳杰同時還免費為六安市殘疾人培訓核雕技術,讓那些心靈手巧的殘疾人也有了一技之長。
醉心核雕
近日,記者走進吳杰設在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辦公室。墻上掛滿這著他參加各類核雕比賽所獲的榮譽證書和獎杯以及他的核雕作品的照片。吳杰臉上始終掛著淡淡的笑容。說起自己在核雕上的成就,他總是謙虛地擺擺手,說還有很多要學的東西。
吳杰出生在舒城縣曉天鎮,父親是一名木匠,擅長傳統中式家具的雕花。父親一斧一鑿之下,平凡的木頭上也能“開出鮮花”。耳濡目染之下,小吳杰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2006年,17歲的吳杰到浙江舟山游玩,當地核雕產業發達,第一眼看到師傅們在小小的桃核、橄欖核上雕出栩栩如生的人像,吳杰陶醉其中,流連忘返,暗暗下定了決心,要讓核雕成為自己終生的事業。
“初生牛犢不怕虎。那時候我買了幾本關于雕刻的書籍,也沒有正式拜師,就在舟山找了一間出租房,開始琢磨核雕。”說起當年自己摸索核雕技藝的過程,吳杰記憶猶新。每天早上天才蒙蒙亮,吳杰就爬了起來,對照著書上的內容以及當地師傅的作品開始琢磨核雕技藝,一直到夜里二三點。眼睛累得受不了了,他才躺到床上休息。“那時候初學技術,一整天攥著刻刀,盯著桃核,到晚上手都僵住了。 ”吳杰的生活中只剩下了手中的刻刀和桃核、橄欖核。
也許在核雕上確有天賦,吳杰只用20天的時間就雕刻出了自己的處女作:長串十八羅漢——在一條項鏈上串起18顆由橄欖核雕刻而成的羅漢。一名在當地收購核雕的商人看到了吳杰的作品,頗為欣賞,用800元買下了這串核雕羅漢。吳杰第一次靠著自己的手藝吃上了飯。
幾年下來,吳杰的作品從最初的質樸粗拙,到有模有樣,再到工藝考究,如今早已刀法老練,成就了自己的風格。學無止境,2013年,他拜師北京一位畫家,學習繪畫以提高自己的核雕技藝。 2014年,吳杰獲得了人生最大的認可,在文化部組織的首屆全國民間核雕藝術大賽上,他的作品《三面十八羅漢》一舉獲得了金獎,成為南派核雕的代表人物之一。如今吳杰親手雕刻的核雕作品早已價值不菲,一個小拇指大小的核雕羅漢像,能賣到8萬元上下。
義務傳授
7月3日,在金安區張店鎮的家中,聾啞人左媛媛正在專心致志雕刻著手中小小的橄欖核。刻刀一刀刀削下,彌勒佛憨態可掬的笑容逐漸浮現在橄欖核上。作為吳杰在六安的第一批學生,左媛媛已經學習核雕3年了。
橄欖核初步成型,左媛媛沖著吳杰笑了起來,把作品遞了上去,比劃著手勢請吳杰指教。吳杰也比著手語、配合著文字,指點左媛媛作品中的不足之處……
在傳統技藝的圈子里,一直流傳著一句老話:“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因為競爭激烈,一些傳統手藝人在盛年時往往很少收徒或者藏著絕活不授。然而年輕的吳杰完全沒有這份心思,讓家鄉六安更多的人學會核雕一直是他的一個夢想。
“我老家在大別山的深處,有不少殘障人士。我從小就知道他們生活不容易。現在我有了手藝,也有了一定的積蓄,就想著,能不能讓殘疾人學習核雕這個手藝,一技傍身,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說到做到,2015年下半年,吳杰從蘇州回到了六安,開始籌建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在當地殘聯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很快,他在金安區三十鋪設立了核雕實訓場所。當地殘聯為他找到了100余名愿意學習核雕技藝的殘障人士。 2016年5月,吳杰開始免費為這些殘疾人開展核雕培訓。左媛媛、方剛這些現在在六安小有名氣的核雕師,都是吳杰第一批弟子,學成出師之后,在吳杰的核雕公司從事雕刻工作。
“以前沒有接觸過殘疾人,給他們當老師后,才知道他們不容易。”吳杰告訴記者,他一開始完全不會手語,只能在特校教師的幫助下,用文字和學生們交流。在工作上課之余,吳杰主動和學生們接觸,向他們學習手語。慢慢的,吳杰也可以用簡單的手語和學生們交流了,“我手語不精通,但是能用手語和學生們交流,我比得了獎還高興。”課上課下,年輕的吳杰成了學生們的朋友,不僅僅為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難題,還比劃著為學生們講述了不少同樣殘疾的核雕師們的故事,鼓勵他們堅持學習。
“這些聾啞人雖然交流困難,但外界對他們的干擾也小,只要肯干,學習核雕反而比普通人更容易入門。”吳杰說。了解到聾啞人學習核雕的優勢,吳杰希望能讓更多聾啞孩子掌握核雕這門技藝。 2018年,吳杰在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開設了核雕專業課,專門為殘疾青少年教授核雕技藝。 “現在有50多個孩子在我這里學習。這些孩子真的很聰明,才學了一年時間,有3個孩子刀功比蘇州那邊年輕師傅還要穩。只要他們肯繼續學,將來一定能在核雕圈子里創下一番名堂。 ”說起自己的學生,吳杰語氣中透露著滿滿的自豪。而學生們不知道的是,這些年為了他們學習核雕,吳杰已經投入了300余萬元資金,甚至還耽誤了自己在蘇州的核雕生意。
愛心助殘
幫助聾啞人學習核雕,吳杰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有一技傍身,能靠核雕有一份穩定的收入。
在左媛媛的家中,她把最近雕刻出的幾件作品拿了出來。看到學生的作品日趨成熟,吳杰非常高興。每件作品1200元,吳杰當場就把貨款給了左媛媛。在紙上,左媛媛告訴記者,由吳杰免費提供原材料,她現在每個月依靠核雕,可以有四五千元的穩定收入。 “左媛媛、方剛,還有四五個聾啞青年,他們算是出師了,即便不在我這里,他們的作品拿到市場上去都是有一定價值的。而且,只要堅持不懈,他們進步的空間還很大,將來收入只會越來越多。”吳杰一邊和記者交流,一邊用手語鼓勵著自己的學生。
“吳老師年輕,一點架子都沒有。多虧了吳老師幫助,我現在每個月都有4000多元的穩定收入。前段時間吳老師還鼓勵我,說我的作品再過幾年還能漲價呢。 ”看到記者,左媛媛在紙上寫下了自己對吳老師的感謝之情。
“殘疾人就業還是面臨著一些困難。不僅工資不高,有的還被孤立,甚至還有歧視現象,但是核雕制作在家里就能完成,非常適合殘疾人,收入在當地也算不錯。我希望通過我的微小努力,讓六安更多的聾啞人能夠吃上核雕飯。 ”吳杰說。
今年吳杰還與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了“民族工藝制作”課程,想讓對核雕感興趣的普通學生也有學習這門技藝的機會,把這一“非遺”技藝傳承下去。不僅如此,下半年吳杰還想在老家舒城縣曉天鎮以及霍邱縣開設脫貧技能培訓班,“不僅僅是聾啞人,我現在也想讓有意愿的貧困戶、貧困大學生學習核雕技術。大別山區資源豐富,除了橄欖核之外,脆桃的桃核都可以成為雕刻材料,還有很多我們想不到的材料都有可能制作成核雕作品。我也愿意和貧困戶們一起探索核雕增收脫貧的更多辦法。核雕雖然小,但卻能讓聾啞青少年、貧困群體獲得生存的技能,實現人生價值。 ”吳杰說。(記者 袁野)
【記者手記】
年紀輕輕的吳杰在取得讓同行矚目的成就之后,并沒有洋洋自得,而是幫助他人,授人以漁,讓手中的刻刀成為家鄉殘疾老鄉們的飯碗。他在小小的核雕之中,刻下了令人動容的真情。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吳杰也獲得了成長。心中有愛,創作的作品就更有美感,也更有了境界。
責任編輯:史洪芳 李媛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