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現實、承認差距、密切跟蹤、迎頭趕上”“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差距既是不足,也意味著潛力。有差距就有努力方向,正視差距就有追趕動力。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從“差距”里尋對策、挖機遇、增潛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集智聚力。
——編 者
統籌好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才能讓老樹、新苗都蓬勃生長,最終形成茂密的產業森林
到基層采訪發現,不少新興產業的明星企業,是從傳統產業孵化而來。比如,新能源汽車的導體供應商安徽鑫海高導,其母公司原本是從事銅板帶制作的。近年來,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向高端銅導體材料、精密特鋼等方向攻關,實現一根導體“上天”“入海”,融入多個高端制造產業鏈。
企業發展的新圖景,映照出傳統產業孕育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宏大系統工程,涉及廣闊產業領域、廣泛經營主體。統籌好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才能讓老樹、新苗都蓬勃生長,最終形成茂密的產業森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在制造業中占比高,是許多地方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是“吃飯的家伙”。要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把其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因為落后的不是傳統產業本身,而是產品及其背后的技術、工藝、流程、工具、材料等。辯證看待幾對關系,在正視差距中縮小差距,才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高”與“低”不是絕對的,加速升級能實現產業鏈的躍升。推動低端產業高端化,就要通過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加附加值、降低資源消耗,且創新賦能越早發力就越主動。浙江寧波紡織服裝產業積淀深厚,但當地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加快“智轉數改網聯”,催生虛擬樣衣交易等新業態。從“規模制造”向“時尚智造”轉變,環杭州灣現代紡織服裝集群成功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可見,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傳統產業也能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新”與“舊”并非互斥關系,相互支撐才能打造新的增長點。在江蘇,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捕捉“減碳”的風口,從深耕石化煉化到進軍綠色能源,突破光伏級EVA膠膜材料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融入新能源產業原料供應鏈。原有的煉化一體化項目,既提供了低成本原料,又為聚合工藝提供了技術基礎。可見,“新”與“舊”并不是割裂的,“舊”為“新”提供了基礎,“新”為“舊”拓展了空間。在融合中升級,才能形成更有競爭力、更具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
“痛”則思“通”,因地制宜找準發力點,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要更好結合。傳統產業體量大、底板厚,容易有路徑依賴,轉型升級需要科學規劃找準方向。煤炭大省山西,堅持綠色開采與清潔利用“兩手抓”,推動煤炭產業向綠行、向新進。傳統產業里小微企業比較集中,研發投入能力有限,風險承受能力較低,需要有關部門和鏈主企業積極搭平臺、添助力。湖南打造“數字化轉型意向企業大數據庫”,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與具體產業和產業鏈加快對接。產業升級必然伴隨“陣痛”,但必須以“通”除“痛”。“有形之手”及時出手,有利于企業防風險、降成本,堅定信心再出發。
傳統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其轉型升級不僅關乎單個行業的興衰,更關系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整體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傳統產業脫胎換骨、強筋壯骨,將不斷構筑競爭新優勢、釋放發展新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9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