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9時左右,記者來到寧國市霞西鎮政府門口時,看到裝載著救援物資的車輛源源不斷向這個偏僻的山鄉小鎮駛來。不一會兒,鎮政府辦公室一樓便幾乎堆滿了物資。
“水和大米在這里,方便面放那里! ”一位聲音嘶啞、眼睛布滿紅血絲的政府工作人員在細心地引導著。其他工作人員,或搬運物資,或登記造冊。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臺風“利奇馬”過境后,寧國市霞西、南極、甲路等鄉鎮遭遇重創,多處道路被毀。兩天多時間,救援志愿者、鎮村干部、受災群眾齊心協力,已打通了一條條“愛心路”。
出發去受災較重的石柱村前,霞西鎮林業站站長馬劉斌不忘叮囑我們:“山路還不通,大家要注意安全!我昨天剛去了附近村,有的地方連路都沒有。 ”
隨后,我們開車來到石柱村和平村民組,只見挖土機正在搶修被摧毀的道路。車輛只能開到這里。截至目前,霞西鎮共出動運輸車輛及大型機械設備300余臺次,人員1200余人次參與搶險救災,全鎮累計轉移3550人,倒塌房屋466間。
物資已集中到和平村民組,它們必須及時送到村民家里。
“我們要步行了!大家同心趟出一條路來。 ”馬劉斌帶頭跳下車。
18位志愿者以及包括馬劉斌在內的3位鎮村干部和村民們出發了。
一路上幾乎沒有平整的道路,有的路被滾落的山石、大樹堆滿,有的道路路基被沖垮,隨處可見倒塌的電線桿、凌亂的電線。
大伙小心翼翼地行走著。來到一段大概50米的“道路”前,大伙停住了。這條路已完全被洪水沖垮了,形成了一個斷層。
志愿者中,有登山隊員、涉水隊員、醫療隊員等專業人員,他們11日就組成了一個救援隊。隊長章慶飛告訴記者:“這幾天,我們一直協助開展物資運輸和人員疏散。 ”
救援隊的專業人員用繩索牽了一條安全線,大伙順著繩索慢慢下滑,甚是驚險。
經過3個多小時的“跋山涉水”,我們終于來到了石柱村的一個人口聚集區,村民們紛紛圍了上來。村民汪五枝激動地說:“漲水那天,路和橋都沖掉了。第二天就來人送糧食,把人運出去。黨和政府關心,路肯定能修通。 ”(記者 羅鑫 通訊員 儲瓊、凌欣)
責任編輯:陸迪 李媛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