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意義,不止于傳播科技知識本身,更在于架起前沿科技與日常生活之間的橋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厚知識土壤
浙江公布新一批省級新質生產力科普體驗館(點),涵蓋各個新興科技領域;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面向公眾開放;中國科學院組織院士專家走進西部地區進行科普……今年9月是首個全國科普月,科普讓更多新技術、新成果從紙面走向市面、從展廳走進生活,讓人們切身感受到科技創新如何激發新質生產力。
建設科技強國、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從精準農業到智能制造,從低空經濟到智慧醫療,當下層出不窮的新經濟、新業態,只有通過科普讓普羅大眾理解、掌握、會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實現從“高精尖”到“接地氣”的轉化,讓更多人從“旁觀者”成為“受益者”。科普的意義,不止于傳播科技知識本身,更在于架起前沿科技與日常生活之間的橋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厚知識土壤。
科普重在普及,但并不“普通”。
如今,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不斷拓展,前沿科技創新不斷挑戰人類的想象極限,促進人們的思維變革與生產生活方式變遷。對前沿科技的認知,決定人的知識視野、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科普只有更加注重與前沿科技、新興產業相結合,才能讓人們對新質生產力可感可及。
在北京懷柔科學城的“共享未來”系列科普活動中,參觀者在“小小工程師”思維培養工作坊環節,可以從古老的算盤學到現代計算機,并親手組裝一臺精巧的機械計算器模型。聚焦科學前沿開展科普,既能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的科學素養,又能培育人們對新供給的消費需求,最終在高水平供需平衡中更好服務于科技強國建設。
科普既是普及科學知識,也是弘揚科學精神。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是推動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應用,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比如AI幻覺、AI造假、數據“投毒”等。科普要做的,便是去偽存真、增信釋疑。
2024年12月修訂通過的科普法,亮點之一就是強調了科技倫理的重要性。過去受時代所限,科普內容存在重知識、輕精神、輕倫理的傾向。今天,通過多層次科普,提升整個社會的科學精神,我們才能妥善應對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生物醫藥等前沿創新帶來的治理、規則和倫理等方面的沖擊,為更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十四五”以來,我國科普工作取得長足進步,2024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37%,提前完成2025年階段發展目標,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不均衡狀況明顯改善。站在新的起點,補短板、強弱項,科普工作依然大有可為。
今天,科技成果的落點不只在實驗室和產業園區,更在田間地頭、城市社區與千家萬戶的日常。科普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滋養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土壤。隨著全民科學素養不斷提升,更多前沿科技將會加快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匯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人民日報》(2025年09月29日 第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