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患尿毒癥,他代替哥哥捐腎,完成了生命的饋贈;母親患病,他耐心守護,用愛撐起一個溫暖的家。現年53歲的阜南縣黃崗鎮槐井村村民王賀進,用無私的奉獻和滾燙的孝心,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親情之歌。不久前,他被評選為2025年第二季度孝老愛親類“阜陽好人”。
王賀進給母親梳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找老伴了,伺候俺娘一輩子”
9月22日中午,王賀進做好飯端到母親面前:“娘,吃飯了。”母親卻像賭氣的孩子,態度堅決地說:“我不吃,一口也不吃。”
王賀進搬來小板凳坐在母親面前,舀起一勺飯遞到她嘴邊。母親起身要走,他趕忙放下碗,拿起梳子為她梳頭。母親奪過梳子要打他,他急忙躲開,梳子被扔在凳子上。王賀進再次撿起梳子遞過去,這次母親接過來,反而給他梳起頭來,忽然哈哈大笑。
“我娘就是這樣,一會兒吃一會兒不吃的。過一會兒她又愿意吃了。”王賀進說。
王賀進的母親今年85歲,2020年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需要人全天照料。那時王賀進還在武漢打工。此前的2018年,他的妻子病逝,兩人沒有子女。“哥哥家里人口多,我單身,我來照顧娘。”2020年,王賀進回到家鄉,開始了與母親相依為命的生活。
每天清晨,天還未亮,王賀進就輕手輕腳起床,生怕驚醒母親。他走進廚房,變著花樣給母親做既可口又營養的早餐。一切就緒后,他才回房輕聲喚醒母親,幫她穿衣,扶她到餐桌前。他先吹涼一勺粥,再送到母親嘴邊;母親忘了咀嚼,他就耐心提醒,像教小孩一樣。
飯后,王賀進會陪母親在院子里散步、聊天。盡管母親常常聽不懂或轉眼就忘,他依舊不停地說著。
母親有時會像孩子般哭鬧發脾氣,王賀進總是默默承受,用溫柔的話語安慰,輕輕抱住她、拍著她的背,直到她平靜下來。
白天,他時刻關注母親的動靜,定時喂水、提醒如廁。母親喜歡曬太陽,他就搬來椅子安頓好她,一邊做家務,一邊用眼角的余光留意母親。
晚上,他為母親準備熱水,仔細幫她洗臉洗腳,擦拭身體,再扶上床蓋好被子,陪著母親再聊一會兒天。直到母親漸漸入睡,他才熄燈回房,卻從不敢深睡,隨時準備回應母親的呼喚。
這就是王賀進照顧母親的日常。“不打算找老伴了,就伺候俺娘一輩子。”他說。
“如果我出事,照顧好咱娘”
目前,王賀進的大侄子與妻子在杭州蕭山生活。妻子做保潔工作,他在家休養,堅持服藥以鞏固換腎后的治療效果。而他體內的腎臟,正是來自王賀進的捐贈。
2021年,王賀進的大侄子不幸患上尿毒癥。病痛折磨著這個年輕人,也讓整個家庭陷入痛苦與無助。在腎源緊缺、等待遙遙無期的現實面前,侄子的生命就像風中殘燭,隨時可能熄滅。
在全家陷入絕望之際,王賀進主動站了出來:“我家就我和老母親兩個人,我把腎捐給侄子吧。”
這個決定讓許多人不解:“要捐也該是他親爸捐啊?”王賀進解釋道:“我哥哥身體不好,如果他捐腎,可能下不了手術臺。再說侄子病了不能再干重活,哥哥要養活兩家七八口人。萬一他的身體垮了,這個家怎么辦?”
經過檢測,王賀進與哥哥的配型都吻合,兩人爭著要捐。王賀進對哥哥說:“你不讓我捐,我就捐給別人。”這句話讓哥哥終于作出讓步。
手術室外,王賀進還安慰哥哥和侄子家人,叫他們別太擔心。只是臨進手術室前,他輕聲對哥哥交代了一句:“如果我出事,照顧好咱娘。”
六小時后,手術順利完成,王賀進的腎臟在侄子體內成功移植。他憔悴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俺娘、俺侄子,都是我的親人。我做的這些,不是很正常嗎?”采訪結束時,王賀進說。
責任編輯:賀鵬云